王洛宾写过一首歌,歌名叫《阿瓦尔古丽》,典型新疆民歌,非常好听,开口跪那种,没有听过的朋友建议听一下。
维吾尔语里阿瓦尔是石榴,古丽指花和姑娘,合起来就是像石榴花一样美丽的姑娘。
西迁匈奴肆虐欧洲近200年后,欧洲又迎来了第二支从遥远东方跋涉而来的游牧民族,欧洲人称他们为阿瓦尔。
这个名字引起了很大争议,也是欧洲人据不承认他们来自东方的的主要原因,这支部落我国史书称为柔然。柔然、阿瓦尔,发音差异这么大,怎会是同一种人?
阿瓦尔并非欧洲人起的名,据西方记载,这支部落刚到欧洲,就派人联络了拜占庭,自称阿瓦尔。
难道柔然改名了?于是有人便跟维吾尔联系了起来,阿瓦尔是石榴,那就是石榴族。这完全莫名其妙,我堂堂大柔然,再不济也不至于用女性象征命名。
想解释柔然的来历,还得从它另一个名字说起,蠕蠕,北魏太祖拓跋珪起的名,意思是像虫子一样讨厌。
其实柔然和拓跋鲜卑系出同门,虽然现在对柔然来源有各种说法,但最靠谱的仍然是《魏书》记载的,柔然和西魏联姻时,柔然王阿那瓌(gui)说:“我们跟大魏本是同源。”
鲜卑人说法更损,柔然本来是我们家奴隶。
不管那个说法,总之柔然和鲜卑是同门师兄弟,都来自东胡,也就是东北,早些年还被匈奴统治过,所以史书又称他们是匈奴后裔。
东汉灭亡后,东亚大陆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鲜卑拓跋部趁五胡乱华南下,顺利统治了中原,而柔然则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接管了匈奴留下的广袤草原。
当然,在柔然之前,鲜卑也曾一统北方,但檀石槐的统治很短暂,活得也不够长,继位的轲比能虽然号称北方霸主,却对老曹服服帖帖,是曹魏忠实北方看门狗,最后还被曹魏派的刺客干掉了。
轲比能一死,北方草原再度陷入无主状态,于是柔然人轻轻松松夺取了霸权。
如果给柔然人画一个像,柔然这个民族最大特点就是……它一点都不像北方民族。
东亚素以怪物房著称,其中最能打的又当属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匈奴、鲜卑、契丹、西夏、突厥、蒙古……
随便放出去一个,都是分分钟统治地球的节奏,所以中原对北方民族的普遍印象,一是凶,二是狠,战斗力超强。
柔然则是个另类,第一不能打;第二不够狠。
虽然是同门师兄弟,柔然来到北方草原后,一样跟鲜卑开干,想让北方游牧民族不南侵,那比地球倒转还难。
鲜卑按辈分毕竟是大哥,柔然屡次南侵,都没占到啥便宜,但又不得不去,北方民族不抢日子都没得过。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柔然来一次,打输了,回去歇俩月又来了,号称打不死你也要累死你,用现在话说,就是又菜又爱玩。
这就让北魏非常头疼,只好在北方边境建了六大军镇,迁了很多人去守,逐渐形成了职业军人家庭,也是府兵制来源。
拓跋珪就发牢骚,“tm就一群虫子,极其讨厌。”
这就是蠕蠕一词来源,但拓跋珪为什么要骂柔然是虫子?
按《辽史》注释,蠕蠕念ruanruan,也就是软软,这很形象,虫子不就是软软的,软软,柔然,这是一个词的不同念法。
这两个词带有明显贬义,柔然人肯定不会用,那岂不是自己骂自己?那么柔然人是怎么自称的,或者说柔然本来的名称是什么?
《北史》曾提到过一个阿拔国,史书中就出现过这一次,虽然名不见经传,却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趁着突厥出兵后方空虚,偷袭了突厥人老窝,把沙钵罗可汗的老婆闺女都抓走了。
当时正值突厥势大,势力甚至延伸到了黑海,隋唐都要避其锋芒,很难想象北方还有一个小部落,敢在太岁头上动土,蹲在老虎屁股后面拔毛。
但如果这个部落是柔然,那就合理得多,因为他们是死仇,不共戴天。
突厥原本属于匈奴,随着南匈奴投降了大汉,后来五胡乱华,他们又跑回北方,投靠了柔然。柔然对他们很不友好,安排在阿尔泰山打铁,后来突厥王向柔然求亲,柔然王说:“区区铁奴,癞蛤蟆还想吃天鹅肉?”
当时突厥已经很强大了,而且刚刚立了大功。草原上有个部落叫铁勒,他们准备入侵柔然,却被突厥打了个烟消云散,吞并铁勒九姓之后,突厥王自恃功高,实力又大增,便派使者向柔然求婚,没想到换来的却是羞辱。
所以突厥后来对柔然下手非常狠,就是要斩尽杀绝,最后一任柔然王邓叔子率部投降西魏后,突厥派去使者,强迫西魏将邓叔子全族3000多口,尽数斩杀于长安。
斩草除根,一个不留。
如果说草原上还有那个部落敢与如日中天的突厥为敌,柔然是最合理的解释。
满洲语里有个常见名字,阿拔亥(abahai),比如皇太极,他的满名就是这个。柔然出身东胡,与满族关系自然不必多说,同时柔然人也是蒙古人的起源,蒙古语也有abahai这个词,而且是一个意思,蛇。
abahai去掉儿化音就是阿拔,近年出土的突厥文书,也称柔然apar,突厥使者曾这样形容阿瓦尔人,“他们在地面上爬,可以逃入大地的最深处。”
很明显,阿拔才是柔然人真正的名字,他们是蛇之族,也正因为如此,北魏太祖拓跋珪才以虫子代称。
蛇和虫,本来就是一种东西的两种名称。
西方学者在阿瓦尔三字上做了无数文章,引申出瓦尔族、瓦尔匈人族,甚至还弄出来一个真假阿瓦尔人之说。
很想劝劝他们,胡说八道之前,能不能好好读一遍中国史书,阿瓦尔就是柔然本来名称,哪有这么多乱七八糟。
柔然人第二个特点是仁慈,他们是唯一一个没有屠城记录的北方游牧民族。
史书少说也记载了几十次柔然战争,但没有一次屠城例子,相反,柔然每年例行抢劫,真的就单纯是抢劫,抢完就走,很少采用极端手段。
他们甚至把这个习惯带到了欧洲,567年阿瓦尔人跟法兰克王国干了一架,法兰克国王西吉贝尔特和大量士兵被俘,但阿瓦尔人只是趁机洗劫,大肆掠夺后,即将西吉贝尔特释放。
西方学者分析来分析去,始终不得要领,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因为柔然人信佛,他们是一个信佛的游牧民族。
柔然贵族名字搁今天看非常中二,因为不像贵族,倒像个出家人,比如有位柔然王叫婆罗门,而他的称号叫“安静的王”。
南北朝名僧法爱和法献,都曾担任过柔然国师,甚至有种说法,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也与柔然有关。
注:建造巴米扬大佛的是嚈哒人(yanda),俗称白匈奴,他们从属于柔然。有人认为,北魏开凿了云冈石窟,柔然便建造了巴米扬大佛以示对抗。
打架不怎么行,还不喜欢杀戮,所以说柔然是个最不像游牧民族的游牧民族。
柔然大规模西迁,是在555年邓叔子被斩杀之后。柔然跟突厥的仇恨太深,突厥势力范围又大,所以柔然残部为了活命,只好一口气跑到了欧洲。
没想到这一跑,居然跑出了新天地,所以说树挪死人挪活,中国内卷实在太厉害,这都是有传统的。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初来乍到的柔然人经过打听,这旮旯最强的是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于是便派使者去拜访,干嘛?要求拜占庭献贡金和土地。
我估计你看到这儿得一口老血喷出来,但事实就是这样。
西方是这么记载的,“阿瓦尔人要求拜占庭皇帝每年献上贡金,另外需要一块土地安身。最后皇帝的口才成功说服了阿瓦尔人,只交钱不给土地,双方结成同盟,阿瓦尔人的义务是击败拜占庭的敌人。”
弥南德(6世纪拜占庭历史学者)高兴地评价:“这是一次双赢,无论从任何角度看拜占庭都是胜利者,皇帝赢了两次。”
嗯,拜占庭每年向阿瓦尔交纳7万金币,我们叫岁币,换来阿瓦尔人的保护,这活脱脱澶渊之盟第二,但搁拜占庭眼里,是他们赢了,而且是两次。
估计大伙看到这里,肯定想喷出第二口老血。
阿瓦尔人凭什么一兵未发,一战未打,就能迫使拜占庭交钱?我也不知道,因为西方描述这段历史时,都在可劲吹嘘这是一次伟大的外交胜利。
柔然人被突厥打得灭国,几近穷途末路,结果却是欧洲大土豪拜占庭交钱,这叫外交胜利,还是伟大的。
好吧,这很合理。
柔然兵力很多吗?现代研究认为,阿瓦尔汗国最强盛的时候,兵力也不超过5万,而他们刚到欧洲时,老幼妇孺都算上,也不过1万人。
你说怎么解释?我能解释的是,估计大概或许可能跟匈人有关。
欧洲刚被匈人蹂躏了100多年,有匈奴遗威,何况柔然人本来就被当成匈奴看。
柔然王阿那瓌进京拜见北魏皇帝时,有人写了首打油诗,“闻有匈奴主,杂骑起尘埃,列观长平坂,驱马渭桥来。”
这就叫人的名树的影,东方匈奴又来了,你说拜占庭怕不怕?
拿着拜占庭给的大笔金钱,柔然人开始了在欧洲的东征西讨。你别看柔然在中国的时候,北魏打不过,突厥打不过,但换个地方换个对手,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一个能打的都没。
为什么?很简单,科技的力量。
马镫起源于南北朝,发明者不是鲜卑就是柔然,对于欧洲人来说,阿瓦尔骑兵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马镫的作用有多大也不必说,欧洲人还首次见识了啥叫冲击骑兵。
熟悉三国的朋友,一定明白吕布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因为他首创了骑兵冲击步兵战术,其核心就在骑兵长矛。三国武将通用武器是矛,不光张飞喜欢用,关羽斩颜良文丑,手里拎的也是长矛而不是青龙偃月刀。
柔然弓箭也是欧洲第一,阿瓦尔弓很适合马上用,叉型铁箭头,以木做杆,射程远出血量大(这话似乎有点不对,但不管了),匈牙利弓就是阿尔瓦弓的延续。
阿瓦尔人还有一个不太为人知的特点,辫子。
满洲人结辫子从什么时候开始?至少要追溯到柔然。史载柔然先祖叫木骨闾,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秃头,木骨闾当时年幼,小孩子怎么会秃头?不是什么基因变异,而是木骨闾头发短,编不成辫子。
所以柔然军队还有个称号叫“辫子军”,你说打辫子有什么用?我也不知道,但总之欧洲人看到柔然的奇特打扮就望风而逃。
所以说外表的确能唬人。
在这些黑科技的加持下,阿瓦尔横行欧洲,毫无对手,短短一年内,先后击败了安特人、文德人、翁古乌尔人、扎里人、萨比尔人、库提格尔和乌提格尔人……
其中最后两支是匈人部落,阿瓦尔吞并匈人部落后,便在阿提拉匈人帝国王庭附近(匈牙利),新建造了一个国都,史称阿瓦尔汗国。
为什么叫汗国,因为阿瓦尔首领叫可汗。
墙内开花墙外香,如同匈奴一样,已经灭亡的柔然帝国在欧洲复活了。
打败这些敌人后,阿瓦尔与拜占庭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说,阿瓦尔主动派使者来,恳求拜占庭维持同盟,但拜占庭拒绝了。
拒绝的理由则是,拜占庭有数不清的战马战士,不怕手下败将阿瓦尔人。
咱也不知道拜占庭是怎么有底气说出这种话的,更不明白何来手下败将。但人家就是这样写的,我个人猜想,所谓手下败将应该是听突厥吹嘘。562年突厥和拜占庭有过接触,拜占庭八成趁机打探了一下阿瓦尔来历。
听到突厥声称柔然是他们的手下败将,拜占庭的胆子立刻壮了起来。
可问题你不是突厥啊,孙猴子把老猪打得欲仙欲死,你想跟老猪干架,先问问自己是不是齐天大圣,老猪再不济,那也是堂堂天蓬元帅。
拜占庭停止纳贡,双方于568年交恶,打到574年,拜占庭重新开始纳贡,每年8万金币,比原来更多了。当然,按西方记载,这叫恢复同盟。
拜占庭还不服气,双方关系也是时好时坏,584年又打了一架,结果是岁币从8万提高到了10万。
又过了几年,拜占庭跟波斯关系有所好转,于是将东线军队调回,集合了全部精锐主动对阿瓦尔发动了进攻。
这次的结果是,598年双方签订新协议,以多瑙河为界,拜占庭岁币增加到12万。当然,人家的说法是重新修订盟约。
柔然人终于摆脱了屡败屡战的名头,如果丘豆伐可汗(柔然首任大汗)地下有知,一定会激动得热泪盈眶,“俺们柔然人不弱,只是投胎生错了地方。”
至此,阿瓦尔汗国控制了北起波西尼亚,南至亚得里亚海,东起巴尔喀什,西至阿尔卑斯山的广大土地。也就是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南斯拉夫地区、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乌克兰南部,换句话说就是整个东欧。
如果你去过匈牙利,一定会有种错觉,仿佛自己还在国内,因为匈牙利人的风俗,实在有太多跟中国相近。
比如匈牙利人的名字,是欧洲另类,姓在前名字在后。而如果你去吃馆子,会发现匈牙利饮食习惯,与中国人如此相近,他们喜欢炖菜,比如土豆烧牛肉,再比如饺子、瓜子、花生米……
甚至推至整个东欧,有30%的人没有狐臭。
公元8世纪末,查理大帝统一了法兰克,建立了查理曼帝国,于796年击败了阿瓦尔军队,阿瓦尔汗国才逐渐衰落,退出欧洲历史。
著名欧洲史诗《尼伯龙根之歌》,描述的就是查理大帝征讨阿瓦尔。诗歌中所谓恶龙看守的尼伯龙根宝藏,其实就是阿瓦尔人积攒的财富,也是拜占庭的凄惨往事,他们历年缴纳给阿瓦尔的无数金币。
注:虽然名字叫法兰克,但它是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所以巴黎有个大区叫日耳曼,而巴黎最有名的球队叫巴黎圣日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