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读了这一段,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样,有一种又美又有点瘆人的感觉呢?
其实,这篇游记是我初中学的,时过多年,我唯一还能记住的就是那句经典的描写潭水之清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当初印象中的山水游记玩乐之景为什么会变成现如今的细思恐极呢?那么,就让青釉带您走进柳宗元的世界,一起揭开《小石潭记》背后的故事。
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曾经学过,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小石潭记》是他被贬永州后写下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又是一个被贬之人,我曾在品读《岳阳楼记》中提到,中国古代杰出的文人,往往在人生低谷的时候,更会迸放出思想的光芒,柳宗元也是这样,他取得巨大的思想文化成就,也有其特定的因缘际会。也就是柳宗元本身性格上的刚正倨傲不能摧折,以及当时他因“永贞革新”失败而倍遭他人诬陷、毁谤的艰难处境。
一位美国的学者在论及柳宗元的山水文学创作时说:对某些人来说,流亡是一种解放,一种批评的距离,一个更新的自我,一种文化甚或语言的再生。
柳宗元就是在这种流亡的处境下写出了无数流传后世的作品。
其实柳宗元人生的开端是非常顺畅的,他出身于望族河东柳氏,祖上曾经位居宰相。而柳宗元自己也非常争气,年少有为的他21岁考中人人梦寐以求的进士,26岁就一次考中了韩愈三次才中的博学鸿词科。此后,意气风发的柳宗元一头扎进了官场。
但那个时候,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迅速衰败,早已比不上之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了,虽然表面上还是一副盛世景象,但是朝廷之外已是蠢蠢欲动的藩镇割据,朝廷内部则是宦官乱政。柳宗元当时励志做一个好官,想要要做出一番事业改变这番乱象。于是,他与一众文官跟随着当时的翰林待诏王叔文开启了大刀阔斧地改革活动“永贞革新”。
然而,政治革新向来都是有代价的,当改革派以为使用雷霆手段就能把宦官势力一网打尽的时候,他们忘记了一个最大的阻碍,他们要推翻的宦官身后站着当朝太子,日后的唐宪宗。太子当年由宦官扶持,自然不会让别人废掉自己的左膀右臂。
所以改革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就已经被先发制人,原本王叔文打算调用内侍省的军队来对付由宦官掌权的神策军,但是一听说是要整改宦官,由太子协理的内侍省立马罢工,更要命的是,关键时候,支持改革大的顺宗皇帝却缠绵病榻,无法亲政。
尽管永贞革新是为了巩固唐王朝的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也得到了唐顺宗的支持,但因宦官和一些藩镇的从中作梗,发动政变,改革主张仅持续100多天即以失败告终。永贞革新的倡导者王叔文被杀,其支持者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遭贬。柳宗元先贬永州,再贬柳州,宦海沉浮,命运坎坷。
永州远离京城长安,是个偏僻的小地方,柳宗元这次被贬的官职是司马,唐代的司马没有实权、没有住房,刚开始柳宗元只能跟家人一起暂住在寺庙里,在这样的打击之下,年仅29岁的他生出几分绝望的心思来,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写出了著名的五言绝句: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种孤寂泠然的心境倒是真有几分《小石潭记》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味道了。
当时的柳宗元,一定没有想到这首绝句会成为千古名篇,那时那地的他只是觉得自己恐怕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再也不会有机会实现自己大的政治理想,毕竟当时还和王叔文他们一起,头脑发热地要废掉当初还是太子的新帝,新皇帝恐怕也不会再给自己机会了。
政治上的严重挫败,个人命运的莫测变化,贬居生活的悲凉与凄苦时时刻刻折磨着柳宗元,同时也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山水游记名篇—— —《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那柳宗元到底是在小石潭见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引起了他内心的孤凉之感呢?下期,青釉继续带您揭开《小石潭记》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