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神性的巴洛克
巴洛克时期真的有钢琴吗?
由于巴洛克时期的钢琴作品都是为古钢琴而作,(当时使用的是羽管键琴) 音量远不如现代钢琴洪亮。而我们现在听到的钢琴家演奏的巴赫的钢琴作品,其实是将原来的古钢琴转移到了现代钢琴上来进行演奏的。
巴洛克时期是一个非常注重宗教精神的时代,当时的音乐风格是一种崇高、肃穆而理性的,因此,当时的音乐对于情感相比之后的时代是相对克制的,比如巴赫的作品,一般是具有相当严密的逻辑与结构的。
在钢琴演奏方面,现在的钢琴家一般来说是会力求原汁原味的体现当时古钢琴的音乐风格,在踏板的运用上都是比较浅的。这样能让音乐变得通透清新,接近当时的效果。
1
巴赫《12平均律曲集》 第一首前奏曲
bach prelude no. 1 in c major, bwv. 870
《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前奏曲与赋格)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这套作品是巴赫音乐创作的峰巅,彪罗(hans guido von büllow)把它比喻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这套曲集是巴赫为键盘乐器所作的两套曲集,第一集(bwv846-869)于1722年左右完成于克滕,有明确的教学目的。第二集(bwv870-893)于1740年在莱比锡汇集编纂。每一集各有24首前奏曲与赋格,用遍了24个大小调。每首前奏曲与赋格置于同一调性,但主题没有联系。前奏曲形式自由,赋格则显示了巴赫高超卓绝的对位创作技艺。曲集证实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进一步确立了西方大小调式,是巴赫键盘作品中的最高杰作。
2
帕海贝尔《d大调卡农》
johann pachelbel canon in d
《卡农》中最广为人所知的,是约翰·帕海贝尔1678至1690年创作的《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至今魅力依旧。
作为巴洛克时期的室内乐作品,《d大调卡农》旋律简约动人,以大提琴启奏2小节低音, 和声不断循环重复28次。之后三把小提琴间隔加入,旋律回旋往复,依旧悦耳动听。
3
斯卡拉蒂《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domenico scarlatti klaviersonate in d major
《d大调奏鸣曲》这首作品具有典型的斯卡拉蒂风格,通透的音色和稳定的节奏,这都是弹奏这首作品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作品就是他的钢琴奏鸣曲中的一首,音乐十分活泼,灵动,跳跃的音符仿佛都在诉说着内心的幸福与欢快。不过在音乐的织体上来说,还是以巴洛克典型的琶音式的音型居多,结构也非常的清晰完整。
走下神坛的古典主义
为什么这个时期的音乐开始有标题?
古典风格的作品通常都带有一个美丽的标题,比如“月光”、“悲怆”、“革命”、“田园”等等,贝多芬的作品好多都是带标题的。这是因为这个时期,艺术的风格开始转向具象,音乐家的眼光从圣坛上转移到了现实中来。
因此,在演奏古典时期作品的时候,需要去想象的是,作曲家在用音乐描写什么?这就如同我们中国古人所说的借物咏志,借物抒情,通过某一个具体的东西,来抒发内心的情感。通常演奏起来就与巴洛克的庄严、肃穆、理智不一样了。
这个时期的钢琴演奏,力度、速度、踏板的处理都和巴洛克时期的不同。由于音乐表达的内容需要更加强烈的力量,在技术方面对于钢琴的要求也相对提升了不少。
1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4 in c-sharp minor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和《月光曲》,是贝多芬1801年为他的恋爱对象所作,这首奏鸣曲不仅优美动听,而且从创作技法和结构上来说,也突破了传统的格局,从此古典乐派开始逐渐往浪漫乐派靠拢。
这首奏鸣曲因“月光”这一名字得以闻名国内外,而对于“月光”这一名称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但流传最多的,则是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的形容,他说乐曲的第一乐章“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因而从此有了“月光”这一称谓。这首乐曲是通过不规则的三部曲形式形成的,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对于弹奏时的情感拿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2
巴达捷夫斯卡《少女的祈祷》
badarzewska the maiden’s prayer
《少女的祈祷》同样是脍炙人口的钢琴作品。开头的引子部分就体现了作品强烈的感染力,上行华丽的琶音更是体现了波兰女钢琴家巴达捷夫斯卡的那充满情感与力量的音响效果。
3
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mozart 12 variations in c, k.265
《小星星变奏曲》为c大调作品k. 265由莫扎特于1778年所创作的钢琴曲。
这首曲子是莫扎特在当时法国一首流行的爱情歌曲《妈妈,请听我说》(“ah! vous dirai-je, maman”)基础上创作出的钢琴变奏曲,后来这首曲子的主题旋律被改编成广泛传唱的童谣《小星星》,因此国内也将其译为《小星星变奏曲》,但《小星星》的歌词是在莫扎特逝世后才创作的,所以《小星星变奏曲》这个曲名也不是莫扎特本人命名的。
情感肆意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到底浪漫在哪儿?
浪漫主义在古典的基础上,音乐变得更加自由,作曲家在创作上的灵活度更大了。肖邦、李斯特等这些作曲家开始越来越多的将个人的情感放入作品中。
与此同时,钢琴的炫技性也变得大大增加了,在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这件乐器可以说已经能和交响乐相提并论了。它在音色、节奏、音型、速度、音域上都变得更加的复杂多样,因此,对于演奏者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一般一些超难的炫技钢琴作品是出自于这个时期的。
1
肖邦《即兴幻想曲》
chopin: fantaisie-impromptu in c-sharp minor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即兴曲”,其中以升 c 小调(op.66)《即兴幻想曲》最为著名。这个曲名并不是肖邦自己所取,而是由后来整理的人,根据肖邦这首《即兴曲》中最能表达其性格的特点以及乐曲本身所富有的幻想气息而提名。
它不仅展示了高超的演奏技巧,也展示了作曲家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无限的遐想。这首曲子在演奏方面难度极大,没有扎实的功底,无法行云流水的弹奏,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
2
李斯特《爱之梦》
liszt liebestraum no. 3 in a-flat major
《爱之梦》(liebestraum no.3)是19世纪匈牙利浪漫主义大师李斯特(franz liszt )的代表作之一。
3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
lizst hungarian rhapsody no. 2
《匈牙利狂想曲》(19 rhapsodies hongroises s.244)是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体裁,也是流行最广的作品,取材于匈牙利民间音乐,反映了匈牙利的民族精神和气质,其中主要是以民间舞曲为主要素材,以及与民歌小调的结合。此外,李斯特大胆冲破传统曲式的结构,在创作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成为多姿多彩、形式完美的钢琴曲。他这部作品的成功,是和他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创作风格分不开的。
充满色彩感的印象派
在钢琴演奏上,印象派需要怎样的音色呢?
印象派最早是由绘画中产生的一种流派,用来描绘一些比较细腻,具有色彩感的风景,比如潮水,渐变的色彩等。印象派在音乐中的开山鼻祖是作曲家德彪西,他独创了音乐中的印象派。
钢琴演奏中,并不是所有的钢琴家都适合弹印象派的作品的。印象派的音乐往往非常的细腻,非常注重钢琴音色上的细微变化,以弱力度为主。因此,它的触键、踏板的用法都与其他的时期有明显区别。
1
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debussy la fille aux cheveux de lin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选自德彪西的钢琴小品集《前奏曲》,为第一集中的第八曲,作于1910年,也是这套钢琴小品集中最为人熟知的曲目之一。
这首短小而又抒情的前奏曲,具有”五声音阶”的特色。所描绘的少女清新、恬静、优雅而充满活力——这大概是德彪西心中的那位“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最美的模样吧。
2
德彪西《月光》
debussy clair de lune
《月光》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早期创作、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它美丽空洞、诗情画意、充满乐趣,充分显示出印象主义艺术的特点。《月光》让人听了心情能够平静,怡然自得,使人想起那一幅幅动人有趣的画面。它其实并不是一首单独的钢琴曲,原属于德彪西在1890年开始创作、1905年完成发表的《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
音乐采用中国的五声调式进行创作,因此,听起来带有东方的色彩。一开始描述月光的时候非常的静谧安逸,美轮美奂。